原标题:环保江湖演化升级,近半数央企进入,长江生态环保集团:“不要把我们当做野蛮人”
环保江湖的力量格局仍在持续演化。
据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了解,截至目前,大型央企开进环保领域,数量已超过50家,接近央企数量的一半。各省级地方国企平台公司已达24家。此外,已有超20家民营环保企业引入国有资本。
在首创股份总经理杨斌看来,这是环保行业一个新的不确定性因素。从央企和国企的商业模式来看,更多的是逐步从过去的投资、建设端转向投建运一体化阶段。环保行业重资产、重资本的产业特性也在逐渐向轻模式、轻能力发展,大环保共识已经形成,简单的机会增长一去不复返,未来发展依靠结构性增长和创新能力。
这是杨斌6月12日在E20环境平台主办的2020(第十八届)水业战略论坛上做出的最新研判。他表示,“优质环保资产已越来越少,,我们未来面对的市场化项目将是 ‘硬骨头’,而且这个行业的公益性也会进一步加强,至少我在各地方政府沟通谈判的时候,他们更多强调环保行业的公益性。”
“不要把我们当做野蛮人”
杨斌认为,以后环保企业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城市、单个污水处理厂的问题。长江大保护、黄河大保护是全流域统筹的挑战,对环保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加高瞻远瞩的部署。大型央企更适合承担这样大的战略性任务,它们从设计、投资、设施设备到工程建造、运营等,都组成了联合体,建立了生态圈。路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设立至今不到两年时间,注册资本金达300亿元,是中国三峡集团开展长江大保护工作的实施主体。相对于老牌的环保企业而言,它还是行业的一个新兵。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峰在本次论坛上说,“地方政府对我们有疑惑,同行可能多多少少有各种大大小小的问号,为什么是三峡,你来干什么,你又不是做生态环保业务的,你进到这个行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我们领受的这个任务很特殊。我们发挥着组织协调、带动引领作用,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以及社会资本各方,大家分工不同,履责也不一样,各方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
“我们进来并不是跟大家抢利益、抢蛋糕的。希望大家不要把我们当做野蛮人对待。”赵峰表示。
在北控水务执行总裁李力看来,环保民企面临着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两支力量的夹击,给行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亦带来新的合作空间。他认为,环保产业是“市场化+行政化”的,要政治正确和专业正确。央企的特点是根子正,很有钱,能干活,民企的特点是专业化服务能力,两个要结合起来,但能否真正融为一体,要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配性。组织很重要,结构更重要,机制尤其重要。
当前新的产业格局是,央企、国企通过投资、资源整合主导一些重大项目,环保民企参与其中,更多聚焦专业性强的细分领域和硬核技术。
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在此新格局里,央企、国企一定要有扎根生态环境的长远战略考虑;民企及混合所有制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站得住脚,前提是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服务能力。
一位来自广东的环保民企总经理说,“在产业大变局当中,我们基本不受影响,我们不做PPP,不搞大型工程建设,而是专注于环保细分领域,提供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做精做强,活得还不错。”环保民企各有强项和优势,并非几家大企业就能形成垄断。
按照环境商会的预判,在下一轮环保企业发展中,运营管理能力与核心技术将成为核心要素。
新主体
环保产业在持续进行整合和演化,新的市场主体层出不穷。
李力认为,在环境服务业水务领域会演化出五类新主体——新物种、新骨干、新势力、新龙头和新平台,他分别将之比喻为“大象、老虎、猴子、狮群和森林”。其中,中央企业重组收购专业环保上市公司有可能形成新物种,未来新物种的动能将会很大。他将24家省级环保集团的横空出世视为行业的新骨干,将科技型专业环保公司视为一种新势力。
对于环保龙头企业而言,也面临转型问题,合作是其主要路径。一方面环保龙头与政府供需一体化,成为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环保龙头与骨干企业开创合作新模式,成为发展共同体,就像狮群和草原一样和谐发展,形成一个共创共建的局面。
“环保产业细分领域很多,分散度太高,集中度太低。地方政府的痛点是一直被离散化和碎片化所困扰,环境施治责任只有分包方,没有总包方。所以它们也需要一支可以信赖的力量,一起共创共建。”李力说。
马辉判断,中国的环境治理已从最初的关注末端比较零散的市场,逐步向区域化、流域性、集中式的环境综合治理转变;从此前主要关注末端,转向源头减量、过程综合控制及末端治理。
出路
6月16日,一位环保上市公司的负责人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对于很多环保民企来说,资金问题始终是最大的难题。通过混改,引入国资,变成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受困环保民企一条不错的出路。他认为,未来环保企业的混改会进一步加深,但一定要形成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