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经历早期的爆炸阶段之后,宇宙经历了一次迅疾的膨胀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暴涨。这一过程扭曲并挤压时空,从而在时空中造成涟漪,也就是引力波,它会让穿越宇宙的辐射发生偏振。
尽管这些事件发生在138亿年前,但设在南极的一台望远镜——即所谓“宇宙星系间偏振背景成像”(BICEP)近期却仍然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信号中探测到微弱的偏振信号,尤其是:他们所探测到的还是极具特征性的偏振模式,即所谓B模(B-modepattern)。
引力并非在早期宇宙起作用的唯一力。另外还有一个无处不在的能量场,,即所谓“希格斯场”,它弥漫整个宇宙并赋予其中的粒子以质量。科学家们在2012年最早发现了这个场的踪迹,当时他们找到了希格斯玻色子并确定了它的质量。
有了对宇宙暴涨性质以及希格斯玻色子性质的更深理解之后,霍根与他的同事马尔科姆·法尔巴恩(MalcolmFairbairn)尝试重现大爆炸之后经历暴涨过程时的情形。他们研究的结果对于——所有东西来说,都是坏消息——新生的宇宙应当曾经在能量场中经历过剧烈的震荡,也就是所谓“量子涨落”。这种震荡反过来可能会扰乱希格斯场,将整个体系降低到一个低得多的能量态上,最终导致整个宇宙的崩塌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