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汤哲声。 张煜欢 摄
中新网海宁11月3日电(记者张煜欢)2018年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一时间,互联网平台上的金庸小说销量增长120倍,25万册小说4小时卖空。
一年后,当“金庸热”逐渐沉淀,大师身影飘然而去,那些江湖记忆历久弥新。
11月1日至3日,永远的人文与家国情怀——纪念金庸先生学术研讨会在金庸家乡浙江海宁举行。以其文学作品为背景,专家学者回忆与金庸交往细节、研讨其文学成就,在“后金庸”时代,遥敬“大侠”。
纪念金庸先生学术研讨会现场。 张煜欢 摄
金庸其人:对故乡眷恋对学术专注
1924年3月,金庸出生于海宁市袁花镇,于20世纪30年代离开家乡求学。
“金庸作品中对故乡风物的描写及他到人生暮年的六次返乡,是一位经历过大时代变迁的游子,对故乡深沉而优美的恋歌。”海宁市金庸学术研究会副会长张利荣说。
“大潮犹如玉城雪岭,自天际而来,声势雄伟已极……”张利荣举例,在《书剑恩仇录》中便有其对于家乡大潮的细腻描写。他回忆,1996年金庸回乡时特地看了海宁潮,“在我看来那是对生命根基的找寻和眷恋。”
尽管常居香港,但对故土有着深厚情谊的金庸,仍在古稀之年应允一门颇受争议的“差事”:1999年,金庸受聘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纪念金庸先生学术研讨会现场。 张煜欢 摄
时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的沈坚说:“那时国内舆论对于先生出任院长多有微词,主要出于对其学术背景的质疑。但略有接触,你便马上会被他的学识所折服。知道我在法国留学,先生与我聊法国史脱口而出便是法语;他给博士生布置的考题又诸如比较唐代传奇小说与魏晋志怪笔记的不同等,学识博古通今,对学术十分专注。”
为满足众人对金庸小说的好奇,时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的张梦新首次将《笑傲江湖·就难》(节选)放入大学语文教材。“他告诫我们,人文学科的研习,除寻求知识外,更大的目标的寻求智慧。我们希望通过教材让更多学子了解他的人文精神。”
纪念金庸先生学术研讨会现场。 张煜欢 摄
金庸其作:创新武侠小说的艺术范式
金庸最广为人知的,仍是他构筑的那番武侠天地。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卢敦基是金庸的博士生,在其看来,金庸通过15部武侠小说建构了自己的武功体系。“他厘定了武功层次,建立起武林秩序,更展现出习武登顶过程。如杨过一开始‘性子贪多务得’,待到修为达到时才创成一流的‘黯然销魂掌’,这既体现成就武功的艰难过程,又与千百年来民众内心的呼唤遥相应答。”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健则认为,在主题方面,金庸的创作突破了以往传统武侠小说的复仇情结,“如《神雕侠侣》展示儒家至情至性的‘内圣’一面,《倚天屠龙记》展示道家‘道法自然’的人生境界,《天龙八部》又体现佛家的无所不包……金庸创新了中国武侠小说的艺术范式,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一座难以比肩的高峰。”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汤哲声说,“武侠小说彰显的是侠文化,其与中国不同形态的传统文化有相融亦有分歧。但金庸却能将其交融一道,离不开他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深刻认识与独特思考。”
“如《神雕侠侣》中提到武功的五个阶段,最后是‘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渐近于无剑胜有剑之境’,仔细想想,哪里是讲武功,明明是在讲人生。”汤哲声说。
纪念金庸先生学术研讨会现场。 张煜欢 摄
金庸其念:让世界认识中国
“放在百年的长度里看,都没有这样一个人能创造海内外中华儿女共读的‘超级神话’。”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秀明说。
在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宁稼雨看来,金庸作品引起海内外同胞共鸣的原因,在于其一方面吸收了中国传统侠义小说中的艺术观念和描写手法,一方面又借鉴西方小说中的诸多文学要素,并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融注其中。
“金庸幼时接受了纯正的国学教育,后来长期在香港生活,这为他带来了一定优势——香港联通全球,开阔了他的世界视野。”同时宁稼雨不认同所谓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观点,“香港的文化是无比多元的,,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因此金庸的语言世界都能理解。加之香港影视市场的繁荣,愈发促进其作品的广泛传播。”
中国侠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韩云波进一步提出,金庸小说受广泛认可的原因还在于其创作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意识。“20世纪80年代金庸曾在香港多次发表社评,尤其提到对民生的关怀,提出稳定与法治才是繁荣的基础,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韩云波说,“金庸通过创作强调了家国的重要性,武侠只是一个载体,其写作目的是‘为历史存正气’,让世界读懂中国。”
“在我看来,对祖国山河有向往的海外同胞,十之八九都读过金庸的小说。”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原教育科技部部长李鲁说,“金庸用文学作品,唤醒了一代人的民族大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