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贵祥长篇军事小说典藏版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1版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 魏
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徐贵祥陆续推出了《仰角》《明天战争》《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高地》《特务连》《四面八方》《马上天下》等不同战争历史背景的长篇小说,这些直面战争的重磅之作,被评论界形容是“正面强攻的重型坦克”,不以灵活和精致讨巧,而是凭借力量和气势,其中更有那些经久难忘、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他们如同历史天空中的璀璨星辰,在作家的真实记忆与文学想象的双重架构中永生。
2021年,凭借《历史的天空》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军旅作家徐贵祥推出了其长篇军事小说典藏版,这一囊括了《历史的天空》《特务连》《马上天下》《高地》《四面八方》等五部长篇的新版系列图书,让我们重温峥嵘岁月里军旅英雄的成长史诗与人生芳华,于建党百年之际再度回首烽火燎原年代中华民族雄阔壮烈的战争画卷。
一部《历史的天空》让军旅作家出圈
2000年,长篇军旅题材小说《历史的天空》正式出版,并很快凭借茅盾文学奖和同名电视剧,赢得了业内和圈外双重嘉许,它成为徐贵祥的标志性作品。如此光鲜的出圈对于军旅作家而言并不多见。
当时身为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的评论家朱向前曾为《历史的天空》写下如是评语:“在种种历史的偶然背后,显示出了历史的必然,纵向而又曲折地演绎了梁必达从一介草莽到高级将领的性格史与心灵史,通过个体生命对历史的重新言说,以真切厚重的军人生命体验的细节和碎片,去填充和修补想象中的历史,使历史中的战争和战争中的英雄都变得更加真实、丰富和耐人寻味,从而以鲜活强悍的人物性格和人格光芒照亮了苍茫深邃的历史的天空和当代战争文学的人物画廊。作品凝重雄浑,充满了战争文学的阳刚之气和崇高风范,故事跌宕起伏,包蕴了聪颖的战争艺术和兵家智慧。”
据说《历史的天空》电视剧在中央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一位80多岁的老战士曾拉着作家的手,告诉他:“说了怕你不信,那个时候我们就跟电视里演的一个样。”在作家徐贵祥看来,战争是一个巨大的概念,也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东西,,必须正视它。军旅文学应该是为生活在其中的成员提供一份赏心悦目,能够引起深思、激发情感、激励斗志的文学作品,这是军旅作家的基本责任,也是徐贵祥一直坚守的写作伦理。
徐贵祥的创作何以能在20年前产生如此大的反响,并在20年后作为经典重回大众视线,经久长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自己便是一名战争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曾参加过两次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过两次三等功,并长期在部队基层工作,带过兵。他还替一位将军整理过回忆录,采访过100多位将军和老干部,听他们描述真实的战争经历,这些都成为他最能够感同身受的创作缘起和素材。而小说中人物的塑造,也因此有了不同的光彩。
“他们是我熟悉的兄弟,写到谁我就是谁”
在徐贵祥的作品中,英雄辈出。寻找不一样的英雄,也是他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使命。
《历史的天空》中有个性强悍奇谲的草莽英雄梁大牙梁必达;《马上天下》中有深谋远虑执着追求“不战而胜”之战争至境的战术专家陈秋石;《特务连》中有身怀绝技、个性迥异的特种兵群体……徐贵祥笔下英雄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们并不完美,并非高大上的人物,而是“瑕疵英雄”。这一点,他在塑造《历史的天空》中的梁必达时就有阐释,在他看来,“梁必达是战争文学中的另类,而绝不是真实的战争生活中的另类,这个人的命运反差特别大,他从社会最底层走向高层,从人格的最底层走向高尚,这是巨大的反差。而正是这种巨大的反差吸引了读者。”
谈及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感悟,他坦言:“是把笔下的人物当作自己熟悉的兄弟,而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写到谁我就是谁!”据说《特务连》的创作,就源于二十世纪80年代作家本人的一段非常经历。那时徐贵祥在野战军某部侦察连担任政治指导员,他的连队曾在边境线上执行为期一年的边防任务。就是在那里,他真正找到了军人的感觉。
他在《特务连》的前言中讲述了那段经历:“我和我的战友们一起巡逻,一起潜伏,一起承受意志、胆魄和能力的检验,一起分享艰难困苦和胜利的喜悦,栉风沐雨,风餐露宿,相濡以沫。每次完成任务之后,只要有可能,我就会登上驻地附近那座著名的飙水岩主峰,眺望蓝天白云,凝视浓重的云雾下面我们刚刚撤离的山岳丛林,回味刚刚发生的一切。枪声炮声呐喊声,还有我们的心跳声,一切都被覆盖了,一切都重新平静下来了。然而,我的思维却往往就在这一瞬间激动起来了,活跃起来了……”《特务连》中英雄群体的原型就来自于这些朝夕相处的战友,而他“就像在读一本本年轻的书,读他们的言谈举止,读他们的内心世界,读他们的情感,读他们的命运。”直至二十多年后,他们在他的作品中永生。
作家按照自己于战友的记忆和想象去推理并试图论证、假设了多种可能,于是派生出更加丰富的故事。因此,《特务连》仍然是一部虚构的作品,而不同的是,这部作品的生活体验较之作家本人的其他作品则要更加真实而深入。他说:“写到动情处,我深陷其中,往往连自己都出现了思维障碍,搞不清楚哪个情节是真,哪个故事是假。我甚至自我安慰地想,也许这种似是而非真假难辨的状态,正是小说创作的最佳状态。所谓投入,大约就是这个样子。”
“正面强攻”而“好读”的战争文学更具生命力
评论家朱向前一路见证了徐贵祥战争文学创作的成长,也正是他最早提出了“正面强攻的战争文学”的观念。他评价徐贵祥创作中的长处在于 “编故事”:“他始终将目光聚焦于人物在战争与政治的多重纠葛和激烈碰撞中的复杂境遇和传奇经历,人物性格既有发展,又有恒定的基本元素贯穿始终。命运起伏跌宕,故事大开大合,常常出人意料却又总在情理之中。环环相扣,抽丝剥茧,草蛇灰线,引人入胜。”
再加之语言的粗犷劲道,以及中国传统章回小说式的叙事形式,自然加强了阅读的快感,酣畅淋漓,非一气呵成而后快。在他看来,“好读”,也正是徐贵祥作品的优势,“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果不具备相当的可读性,在这个时代其受众恐怕就要打一个很大的折扣了。”
这也正是作家自己的写作观,他在总结自己的写作特点时说,“我觉得自己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阅读的亲和力,因为生活积累比较丰富,酝酿比较充分,情感比较真挚,写作的时候水到渠成,基本上没有刻意雕琢,没有故弄玄虚,没有设置阅读障碍,所以我估计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可能会产生身临其境一睹为快的感觉。而这,一直是我的重要创作原则之一。”
他坚持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简洁的明白的。“什么是好书?答案五花八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好作品首先要让人看得懂,换句话说,好书一看就懂。”